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關系,影響到所有人
當別人都意識到危險的時候,你一定要看到機會!
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盲目的絕望。越是這樣的時刻,我們越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。
眼下,就是抄實體經濟大底的最好機會!為什么這樣說呢?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大蛻變,所有的商業邏輯都被推倒重建。
而對于那些看清了時代變化的人來說,真正的機會到來了!
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一場真正的大升級!
而這其中也將誕生無數大機會,但是要想發現這些機會,你必須搞懂其中的變化邏輯。
從經濟角度來講,
社會上只有兩種人:生產者和消費者
“消費者”和“生產者”不是對立的,而是互相轉化的。
假如你是一名服裝廠的工人,那么首先你就是一名生產者,你的產品是服裝。
但是當你去餐廳吃飯,你就變成了消費者,這時餐廳的廚師是生產者。
但是廚師也需要穿衣服,他需要購買服裝,所以他同時也是你的一名消費者。
所以:每一個人在服務別人的同時,也被別人服務。這就是“生產”和“消費”的不斷轉化,經濟就是這樣被推動。
“生產”決定“消費”
當生產和消費互相配合,相得益彰,整個社會就會往前推進,經濟健康增長。
相反,當生產和消費脫節,一方跟不上另一方,就會出現經濟停滯增長,即:經濟危機到來。
過去的年代產品比較匱乏,只要你能把產品生產出來,就會被消費者享用。所有此時所有的產品都可以計入“社會財富”里,當然它們都是“生產者”創造的。
如今的社會產品已十分豐盛,生產者卻依然蜂擁而至,甚至陷入盲目、無序、同質化的混亂生產階段,這就生產出了大量沒有人使用的產品。
此時,只有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才可以計入“社會財富”,剩下的如同一堆垃圾,不僅消耗了我們大量的資源和精力,還占用了空間。
再換一個角度來講:
中國在毛澤東時代的“計劃經濟”階段,實行的是“按計劃生產、按計劃消費”的原則。
由于一切都是計劃好的,永遠不會發生經濟危機,但大家也因此沒有什么生產積極性,經濟發展水平太低,不值得提倡。
后來過度到了鄧小平時代的“市場經濟”階段,實行的“按意愿生產,按利潤分配”的原則。
此時由于“生產”的權力是開放的,只要一種“產品”被需要,就會有人去“生產”,這可以某種程度范圍內刺激經濟發展。
但是到了一定階段,由于“生產”的權力不被限制,同種產品的生產商過度繁殖。
然后大家互相競爭,而且生產商為了追求利潤,不斷擴大生產,并采取低價策略。
當產品數量超過了消費需求量之后,產品就會過剩,而且利潤被無限壓縮,結果大家都無法生存,這就是中國目前的狀態!
而習大大提倡的“供給側改革”和“淘汰落后產能”其實就是控制生產的無序化,淘汰那些落后、過量生產型企業。
以上只是外表變化,
這種變化的內在機理是什么呢?
在傳統的生產方式里,產品是“生產者”說的算,“消費者”只需要根據自己需求決定買或者不買。
比如廠家往往因為無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個客戶的需求,所以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,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組合到一起,成為一款產品。
這種生產并沒有深入了解、統計、整合消費者的需求。也就是說“消費者”的需求是和研發設計等環節分離的。
生產者只關心訂單的批量和規模;銷售環節則只顧銷售額,也不會過多關心消費者的需求。
既然是和消費需求脫節的,就不可避免的產生的庫存和壓貨,而庫存和壓貨是
壓貨和庫存是利潤的天敵,中國零售商品的零售價往往是成本的5倍,眼鏡、珠寶、奢侈品零售價往往是成本的百倍。
如此巨大的價格差異就是層層庫存、壓貨加價和終端零售成本高昂造成的。
以服裝行業為例,像七匹狼、柒牌、李寧等等這些傳統企業,在輝煌年代營業額可以達到幾十億。
他們的優勢就體現在生產能力和渠道方面,生產線一開就是十萬條,然后渠道也很強大。
產品生產出來之后通過分銷商向零售商去鋪貨,再依靠在央視上的廣告效應,可以迅速占領全國市場,這就是傳統優勢。
在以前,如果我們看誰穿了一件漂亮的某品牌衣服,會問你哪兒買的,我也去買一件。
而現在,如果以個女孩今天剛買了件新衣服,高高興興的穿出門卻發現跟別人撞衫了,就會感到郁悶:他怎么跟我穿的一樣呢?于是回去就把衣服扔在家里了!也就是說消費者的需求已經變了,如今是個性化需求的時代。
時代不一樣了!
這種變化從是人們開始尋找自我開始,個性化是下一個時代的開端!
消費決定生產
每個人的個性需求被放大,人們越來越喜歡個性化的東西。
但是個性化的東西需求量沒有那么大,這就需要工業企業能夠實現小批量的快速生產。
而以工業4.0(包括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云計算、3D打印等等)為代表的技術的革新,恰恰順應了這種變化。
它正在實現“制造業”和“信息化”高度融合,誕生出C2F(顧客對工廠)模式?梢钥焖、小批量、定制化的生產每一個消費者需要的東西!
所以,這是一場“消費關系”的大解放。未來的消費關系是:消費者需要什么,生產者就得生產什么,這是一個逆向生產的過程。
整個社會的供應關系被摧毀重建,經濟的任督二脈正被逆向打通。
中國經濟的供應關系也發生了大逆轉。因此這些生產、營銷、渠道和盈利模式都變化了,也就是說傳統的消費理論和經驗都統統失效了!
所以,這一輪經濟危機,其實是一場社會大洗牌,中國必須淘汰那些落后又粗放的生產型企業。這些傳統企業遇到的不是冬天,而是絕境!
新經濟、新氣象
中國也將進入一個“新計劃經濟”時代,即:
所有的生產都會按照消費需求進行,未來的每一件產品,在生產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費者是誰,并且知道這件產品的標準是怎么樣的。
而生產商之間比拼的不再是價格,而是誰能最先對接到消費者的需求,并且完成消費者需求的精準程度。
此時,不會有庫存,也不會有惡性競爭,行業更進一步細分化,新的供應關系正在形成!
為什么稱之為“新計劃經濟”時代呢?因為“傳統計劃經濟”是國家在宏觀調節,而“新計劃經濟”則是消費者在宏觀調節,恰似另外一只看不見的手!
也就是說:今后是“消費者”決定生產,而不是“生產者”(包括工廠老板、設計師等等)決定生產!
比如很多工廠都開始先拿訂單再生產,小米手機、錘子手機、各種預售、眾籌等模式都是這種邏輯,這樣做有兩個好處:
1、每一件產品在生產之前,都知道它的消費者是誰,也是定制化生產,產品會更滿足消費者需求;
2、所有的產品都是先有訂單再生產,這樣今后就再也不會有庫存。
因此,一流的企業做標準,這句話將不再成立。今后所有的產品只有一個標準:那就是這件產品是否滿足了它歸屬的那個消費者的需求!
在未來,一切“社會財富”都是消費所帶動的,中國正在進入“按需生產”階段。
“顧客就是上帝”這句話雖然在世界上流行了近200年,如今才真正實現。
這個時候,我們再來看看電子商務的本質是什么?
電商的本質
有人把實體危機的根源歸結到了電商的高速發展上,實際上這是一個大謬!
在互聯網時代,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和多元化,品牌和款式趨于更多、更新、更快、性價比更高。
而很多電商品牌卻越來越契合了這種需求。比如電商品牌“韓都衣舍”在全國共有200余家供應商,因為現在有很多小的加工企業,100條起做是可以接受的。
所以這相當于它在全國擁有200多條生產加工線,一個公司就有200萬個SPU同時在線,這種應變和反應能力非常強大。
供應鏈正由"下訂單、流水線、計劃性生產"向"拿訂單、多款、分批次生產"轉變!
在個性化的需求下,即使是一件單品,傳統企業一開工仍然是10萬條!
但是很多電商品牌,卻可以將一件單品從100件起做。如果這件單品不適合消費者口味,電商品牌的損失由100件,而傳統品牌的損失就是10萬條!
水木然認為:“電子商務的本質就是定制和外包!”
消費者開始導供應鏈,這條鏈條的起點是消費者發起需求,由此形成定制,然后經歷層層外包,分解性生產。再有物流快遞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。
當傳統服裝行業都在下滑的時候,很多電商品牌卻逆勢增長,這就是本質原因。所以,我真的很想問那些粗放型的生產企業,你還在堅持什么?
預售和試銷
傳統時代是先“生產”后“消費”,而現在是先“消費”后“生產”。
傳統供應鏈各個環節之間缺乏實時對接,導致產品信息不能及時反饋,造成熱銷產品的庫存不足、滯銷品的庫存積壓等問題。
現在的供應鏈“逆行倒施”的,也就是說先由消費者在平臺上表達自己的需求,再由平臺下訂單給制造商。
制造商組織供應商去生產制造,這樣生產的產品很容易被大家接受。
因此,產品的試銷也是很好的手段,你可以選擇在電商平臺進行試銷,如果試銷得到的反饋是非常成功的,OK,立刻開始做大批量生產。
通過消費反饋我們可以精準的推算出市場需求量有多大,然后再給你的下游供應鏈下定單。
而這個時候你基本上沒做什么投入,這就是所謂的“輕資產”模式。
誰都不必先把錢壓在某個環節,當產品進入到周期性運作之后,再去做運營規劃,進入常態化,于是一個新品牌就誕生了!
C2F模式無疑是互聯網行業的終極變革,這一波的財富浪潮您還要在錯過嗎?
自我惠集團董事局主席沙興增于2009年提出并實施C2F模式以來,我惠集團全球首創C2F全新商業模式正在顛覆著傳統的電商模式,引領著新一波的財富浪潮,在全國掀起了極大地轟動和反響,受到了各地政府和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,是一次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的消費革命。
我惠傳媒
2017年1月19日